写写我理想中的学校
先列出我会坚持的原则,然后再一一解释。(原则可能会增加,排名不分先后)
1、学生应有权利参与到学校的管理维护活动中 2、学习是很珍贵的机会,学生自己应该为此付出 3、教学体系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4、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5、不将成长量化 6、培养好的习惯(性情)为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防微杜渐,次要目的才是解决问题
1、学生应有权利参与到学校的管理维护活动中 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担负着不同的责任,除却家庭和社会的大分类,在社会中也有小分类,尤其是有工作的人,也同时会有至少三个不同方向的角色,下有下属,中有平级的其它职工或甲方乙方中平辈相交的人;上有高一级的经理,周围更有各种朋友。人每时每刻都是自己,但是在和不同的人交往中,都是以本心交往论,也同时不再是唯一的那个自己,需要在各种社会角色中进行转化。如果说我们教育是为了让每个人在成年后可以更好地独立生活,那么为什么只让学生是学生呢?
是的,你可以说学生也有各种社团组织,学生也有班长、各类委员的职务,学生也可以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给学生在学校中设置一个他所扮演角色的上限值?如果一个学生能力足够,为什么要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阶层隔阂来阻止学生能力的发挥?古时候还有甘罗十二岁为相,二十岁以前成家谋生开始自己做主比比皆是。我可以同意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绝大多数人学会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时间比古代要长,但没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释人的交际、谋略能力、思维方式在进化的过程中反而退化了,现在的教育将学生圈养到20岁(如果20岁大三开始实习),并假设在此之前能够提前创业、竞赛、发表论文的都是个例,这种社会认知我并不同意,我认为不完全让渡学生在受教育时的学校管理权给成年人,会更好的施展他们的能力,学生自己也可以更早的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20岁时创业、竞赛发表论文等等可以成为每个人的选择,而不是望洋兴叹的精英作为。
也许一开始教师管理是出于学生社会经验过少,不能够因为二三十岁甚至以后的需要来规划现在青少年阶段的学习内容。但是也仅是学习内容而已,学生至少应该对自己的课堂形式、教室布置、学校区域规划、宿舍热水等等诸多细节性的问题有权利诉说自己的主张,对于每年学校的财政支出,是建体育馆、还是翻修宿舍能够知情并发言。另外如果学生成为学校的部分管理者,会对自己的学校更有认同感,而不是被现有的社会体系所迫、家长所迫去上学,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极端一点,我会认为理想的学校里庞大的行政人员可以全部削减,所有岗位都由学生和老师兼职,部分技术性非常高的,如果没有相关课程的老师可以兼任,学生可以邀请家长兼职或者出资从社会聘请时效性付费的兼职。
2、学习是很珍贵的机会,学生自己应该为此付出
现有的,基本上所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都是父母出资供学生上学,因为学生也觉得上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家庭条件可以的学生基本上不仅不会感恩父母给予自己上学的支持,还要家长老师苦口婆心劝着读书上进。我认为学生上学压根没有付出代价,自然也不会珍惜,如果上课读书的机会是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还会这样么?
举个例子,我现在不太成熟的想法是这样的。家长的学费可以照付,但是这笔钱是学校发展的资金,是学生进入一个学校的门槛费用,而不是学生因此可以上课学习的钱。可以在学校内单独设置一个工时系统,以此兑换自己想上的课时、老师私人辅导的机会,还有租借教室。比如说学生需要在图书馆整理书架、在后勤值班、在清洁队打扫卫生、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兑换他人赚取的工时,老师也有限额的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奖励工时。工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工时抵,技术性强的自然会高,又校内学生市场自我调节,以此也督促学生自己寻找自己的长处和学习实用的技能,或者创造自己独有的获取工时的方法。如此,每个人只在入校时有一个学期的基础工时,从第二学期开始,进出图书馆资格、实验室资格、选课资格等等都用工时换取,当学生知道获得的困难,才会珍惜现有的资源。同时,学校内技术非常高的兼职,如果学生的家长可以被邀请来帮忙,也可以有折损率的算学生的工时,也可以有限制有比例的用金钱换取(不提倡),这样也可以增强家庭内的凝聚力。
——————160114的分割线———————————— 3、教学体系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最近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为什么学生总是拿考试说事儿,尽管老师都劝大家学习不要太功利——期末考试考的就认真看,不考的就不看——可是作为一个学生,看不到学习了某知识的实际用途,眼前最近的有实际意义的就是绩点,近到学年评优、奖学金发放;远到高年级申请海外交流、大四保研、找实习找工作等等,再之后一个知识怎样在生活中体现,哪顾得上呢,这都是得到上述各种机会之后再考虑的事情了~面对这样现实的社会,真的要将学习很功利的现象完全怪罪到学生头上么?
最近读书思考略有感悟,发现知识的学习系统可分成两类,一种我称之为“模拟”,另一种我称之为“还原”。现有的教学体系,我见过的都是“模拟”路线,即将人类文明发展主轴上的知识进行人为的筛选、压缩及分类,试图使人快速的学习现有知识的结晶,然后就跨步到了现实中的工作,有些人学过的知识和工作有关联,有些人则没有,一定比例的知识最终都还给了老师。虽然有成语“学以致用”,但大学生走在学和用中间的道路上,往往是茫茫然四顾,不知通向何方。而我今天想要提出另外一种学习的路径,就是“还原”。所谓的还原,就是从知识的应用终点,即某物品出发,还原该物品的诞生,重现其制作过程,在其中糅杂理论知识,通过实物还原理论,每次还原过后再系统的做一次小“模拟”整理。人的好奇心,绝大多数是由实实在在摸得到闻得到感受得到的实际事物出发,而非理论知识,为什么一定要压抑天性,先去学理论呢?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人的好奇心也渐渐的消失了,当有能力去探究原因的时候反而不想探究了。
举个例子,每天都要用牙膏刷牙,隔天用洗发水洗头发、沐浴露冲凉,还记得最初对这些事物的好奇么?他们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含有怎样的化学成分?我现在已经对事物逐渐麻木了,变得只去接受存在,而不理其它。小学的科学课统称自然科学,到了初中才分化为物理化学生物,这门课如果把它拉长,从低年级开始,由自然现象,到生活中高频率使用的事物,诸如小到一杯开水,一管牙膏,一块肥皂等等,渗透介绍学科知识,进而进行梳理,在动手实践中反向学习会不会好一点?小时候的数学课就别坐在教室算来算去了,搞个市场岂不有意思?每个人发点虚拟货币,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水果、食物、书、玩具,从交易出发,一来二去,四则运算总可以算熟了吧?再深一点的数学有没有学习必要性,应该放在哪个阶段,我还在考虑,此处搁置。
以上是最近关于课程设想的思考,而之前拖延症犯了未曾写明的是校园体系。假设已经解释过的原则——学生为知识而付出——是成立的,那么校园中决定都应该尊重学生以及老师的意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该在其校园的工作岗位上体现,譬如上文当中提到的牙膏、肥皂,如果可以制作,便开一家以学校为名的淘宝店,限量发售,有收获自然会激励学习。当然不能人人都去做牙膏,数学好的给学校开始算账,写文好的负责期刊,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
看!树上挂着个果子!如果跳一跳就能够到,那大家肯定会去尝试,如果太高,大部分人可能连念头都没有,直接就离开了。树可以与人一起成长,在不停的追逐和获得中,学问自有进益,这大概是我将实践与理论顺应人性相结合所希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