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谈二三事儿(上) 不转码

宣棋

2022/05/13

Categories: 教育 日记 Tags: 我想回国开学校

在4月份和豆瓣友邻面基的时候,已经口述过这篇文章,当时想的题目是“为什么我停止转码”,讲讲为什么最终我不选择这条路,又选择了啥,以及为什么,一直没有落笔。今天是立夏,清晨起床就很有动力,决定将内容写出来,除了结论和概要,同时记录一下这一路的经历。

我的第一次转码尝试发生在2015年夏天,那时候本科学校有个项目可以去当地的圣菲研究所进行暑期实习。很幸运的联系到了一个研究社会学的导师,她非常好,我们至今还有书信往来,去年12月还约出来一起吃早餐。当时这个导师允许我自己找方向探索,不必跟她的个人项目,于是我自行探索了一番之后决定尝试Digital Humanities(电子人文),选题是用编程(主要是Python和R)分析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英文翻译的行文用词。讲真,没有什么预期,就是好奇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纯分析最后有什么结果。于是我开始自学这两门语言,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成套的课程,我就是跟着谷哥一步一步来,也没有从头学到尾,需要实现什么功能,就具体成问题”how to…… python”,看别人的例子,然后自己模仿。R语言有一本书《Text Analysis with R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当时参考这本书的作者用R去分析单词的感情色彩,就跟着这本书学R。

那是很有意思的一次尝试,主要测试了三点:首先是提取戏剧的人物,构建联系图,并且视觉化联系密度和人物重要度,看这个戏剧的关系网,看阅读理解的人物重要性和程序构建的差别;然后让程序去总结全文的核心词(非高频词),看程序理解的全文主旨和一般读者理解的主旨是否有差别;还有就是看用词的情绪(喜、悲、平)是否和剧情的推进相关,并且是否可以通过对用词的分析来预测下一步的剧情。

这个暑期项目做完之后,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也决定不继续在这个方向发展了,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常常制定统一的标准,用科学的仪器测量,以此来避免个人感觉上的偏差。但是,文学,本身就是激发人们各种感受,跨越时空通过情感将万物连接,它不需要所谓正确的理解,就像是那句俗语“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计算机本身也是一个读者(当然你修改一次程序,可能又是不同的读者),在文学里,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准则,哪怕做出来一个程序可以还原作者的想法,那对阅读的个体来讲,也未必是重要的。

我之后又用同样类型的代码测试了莎士比亚,然后看了下柏拉图高频词等等,就没有再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了。不过电子人文是挺火的一个方向,希望他们找到了更有意思更值得探索的内容~

在这次结束之后,时间就跳到了2019年。这时候我本科已经毕业,希望往教育方向发展,听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学校叫做42,我就报名参加了他们的考试,然后上了一段时间学,当然最后的结果也还是没有继续哈哈。我去42更多是好奇他们的教学法(pedagogy),传说中的没有老师,只有学生,但很成功的模式。在网上读到的文章不足以满足我的好奇心,想要实地考察,我就自己去了。

四个星期的考试,要全天参与,中间没有休息没有周末,学校24小时开放,自己管控时间,挺累的。这一次学的语言是Shell和C,从最基础的开始,(我)一直学到了链表和指针。到了第三轮团体项目,以及个人项目的链表部分时候,我已经没有什么动力继续了,入学之后还是一样的学习方式,很快,巴黎爆发了新一轮地铁大罢工,然后后续疫情改线上学习,缺乏和小伙伴的有效沟通之后就更不想学了。

在这次的高强度学习中,最开始我是非常兴奋的,对写代码和这种创新的学习方式都很感兴趣,但是大概到第3星期的时候,我对写代码这件事的热情逐渐消退,我意识到,真正吸引我的还是这种学习模式,而不是代码本身,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学校的模式教的是画画、厨艺或者什么其它学科,我一样都会参与进来。当我手中有两个录取,一个是这个纯代码学习录取,而另外一个是教育相关的录取时,我选择了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在研究这个教育模式,而我本人则没有继续这个代码学习项目。

第三次的转码尝试发生在2020年夏天,这次尝试有一点无奈,其实原本经历过42,我就大概知道自己不会走码农路线了,我的热情都在不同的教育方法论实践上,但是在20年硕士毕业的时候,遇到了欧洲疫情大爆发。回国很困难,找工作也很困难,学校知道我一直对EdTech感兴趣,鼓励我申请到数码科学的分支读一年,并且给了奖学金。可以说我第三次转码是对现实的一个妥协,现在回看过往的话,就是我对自己进行了自我催眠:也许以前学到的内容和实践应用的联系都不够直接,这一年可以真的学到做网页、数据分析之类的这些工作技能,而且让我能够平稳渡过疫情大爆发的这一年。

但是第一个学期我就感觉到了无聊,这实在不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尽管我能用很短的时间把作业都完成的很好,我还是选择课下大部分的精力去提升我的法语,而不是刷题、找bootcamp深化编程相关的知识,第二学期我的实习老板是个业界大佬,我跟着他做了很多后台相关的内容,他认为我学的快做得好,想进入这行好好学一学就可以,但是在和老板的交流中,我发现了我们很大的不同:对我的老师来说,写码是件非常放松的事情,他很喜欢,也觉得写码这件事情充满乐趣,他享受这个过程;而对我而言,我写码都是向着已经界定好的目标努力,debug的过程非常有压力,也不觉得写码很好玩,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和人打交道,有对话,有沟通,有交流,而不是每天在stackoverflow搜索问题答案。

完成了数据相关的学业和实习之后,我确定我不会往纯码农的方向转,最多可以考虑IT项目管理,同时我彻底理清楚了我对码农这个职业的两个思考:

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起码对我个人来讲,码农不是个适合我的工作,我没法享受这份工作,而它的副作用对我的身心损耗超过了我能接受的程度,然而之所以一直都在尝试,也离不开现实的原因,谁让现在码农的需求量太大了,并且就业市场广泛,报酬也高呢~ 可能我还是会纠结,毕竟对找海外工作而言,实在诱惑力太大,但我心里很确信,码农不是我的方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一天为五斗米折腰再来一轮,但是在能选择的时候,它都不是我的第一选择。